了解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的重要性

公共空間是具有獨特「公共性」的一種實體空間,使社會上不分年齡階層種族都可以免費使用,不同的設計又賦予公共空間不同的功能和特色,使它成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集中為大家分析公共空間在個人、社區及城市三個層面上的重要性。

個人層面

延伸私人空間,保持生活質素

人的活動必需在一個有形體的空間裡進行,公共空間就為我們提供了在私人空間以外的地方去進行不同的活動。我們日常的活動主要在住所或工作的地方裡進行,這些都是私人地方,一般是比較封閉的室內空間,而且空間的大小亦會受個人經濟能力及社會階層等因素而決定。公共空間延伸了我們的生活空間,令我們的生活不限於私人、封閉的地方。
很多類型的公共空間如公園、海濱走廊或是遊樂場等,都為市民提供地方去進行靜態或動態的休憩及康樂活動。一些融合了自然環境元素的景觀設計更令市民可以在石屎森林中有親近大自然的機會,甚至隔絕了城市的煩囂,例如種滿翠綠植物的公園裡可還市民有舒適的地方晨運跑步,兒童遊樂場讓小朋友有更多設施玩耍。一些在鬧市中的公共空間很多時會設計一些富動感的水體,讓水流聲掩蓋噪雜的車聲。在商廈附近的公共空間,更可為附近的上班一族提供一個在午餐或下班時間休息的地方,可與朋友聊天或逃離辦公室的封閉感。
故此,公共空間可以令我們享用更多的地方及設施去作不同的活動,讓我們建立身心健康的城市生活。公共空間本身是就是公眾可免費共享的地方,令市民不受社會階層及個人經濟能力的影響,平等地去享用這些地方及設施,保持大眾整體的生活素質。
社區層面

凝聚公共生活,建立社區網絡

公共空間除了為我們提供了地方去活動,其另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城市人享受公共生活1。這種生活不但令人不至與社會上其他人士隔絕,而且對一個社區的建立亦尤其重要。公共空間就像大家家裡的客廳。客廳是一個家庭的活動中心,一家人在此聚談、看電視、玩遊戲等等,是增長感情的好地方。
公共空間就是如此是共同享有,可吸引不同的人來活動、交流,亦為社區提供了舉辦活動的地方,如賣物會、才藝表演或展覽等。
這些公共的生活令我們多了機會接觸社區內的不同人士,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經意或不經意的面對面溝通,幫助社區人士建立網絡,使他們對社區更有認同與歸屬感。少了這種網絡與連繫,城市人就偏向封閉、孤立、冷漠,社區裡亦少了守望相助的精神。例如香港舊日的公共屋邨一般都在屋邨的中心劃出一大片的地方作公眾休憩空間,令住在狹小單位的家家戶戶有更多空間去一起享用。這就造就了屋邨裡豐富的公共生活,使居民可互相建立親密的鄰里關係。有專家就分析指出,現時香港一般市民多了私人的居住空間,同時又少了公共的休憩空間,令市民普遍缺少公共生活,成為香港人鄰里關係變得愈來愈薄弱的一個原因2。
城市層面

平衡城市發展,製造經濟機遇

在城市層面上,公共空間也是環境、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規劃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城市環境方面,公共空間能平衡城市的發展密度,提供綠化環境。在建築物之間保留作休憩用途的公共空間以保持空氣流通,改善日光照射3,配合綠化的設計更能有效地減低城市的熱島效應。例如高度綠化的香港公園,設計在商廈林立的中環裡,就成為香港的市肺,潔淨地區的空氣;不同的自然元素亦能吸引雀鳥等生物,增加城市的生態多樣性,改善城市整體的環境。
另外,公共空間提供了場所為公眾展示雕塑等藝術品,亦可以作為街頭表演藝人的平台去表演音樂、雜技、魔術等。一方面讓藝術家能與普羅大眾交流藝術,另一方面增加來自不同階層的市民接觸藝術的機會,令來自不同背景、階層的人可以直接或間接的互動與交流,豐富城市整體的文化創意內涵。
公共空間除了促進文化交流之外,對一個公民社會來說亦是一個重要的資訊分享及意見表達的平台。公民社會團體可以在公共空間舉行集會、論壇或遊行等活動,與公眾分享訊息及互動,以及表達對政策或社會現象的意見,引起社會的關注。同時,由於任何市民都有權利使用公共空間,故此任何市民都可以接觸及參與這此在公共空間的活動。例如在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就經常有論壇及簽名活動,路過的市民都可以自由參與。
最後,公共空間也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元素,亦能為地方帶來商機。一些設計優美獨特的公共空間往往成為外國遊客喜愛的旅遊景點,也是很多城市的地標。例如芝加哥的千禧公園就是世界聞名的城市公園,而悉尼的海濱連繫了歌劇院及林林總總的咖啡店,加上各式各樣的街頭表演,令海濱一帶成為了城市的文化地標,都是旅客必到的景點。此外,市民或旅客在公共空間中活動,無論是行經、停留或進行靜態、動態的活動,都為那地方帶來人流,而人流就為那地方帶來商機,甚至滋長出很多本土的經濟活動。其中市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香港,灣仔的太原街由二戰時期就開始聚集了各式各樣的攤檔,提供了空間讓住在一帶的市民作小本經營的生意,現在市集更成為了充滿了本土特色的旅遊景點。

質素比數量更重要

總括來說,公共空間在個人、社區及城市層面都發揮著不同的重要性。然而,正如前文提到,公共空間最獨特的在於其「公共性」,令市民可以自由使用去享受公共生活,造就了其不可替代之處。可是,若公共空間在使用上有過多的限制,或者在設計上不能鼓勵公眾使用,它就不能凝聚公共生活,令它的重要性大大減低。如果沒有人在公共空間裡享受公共生活,社區網絡就不能藉此建立,更莫說文化交流及經濟機遇。

故此,公共空間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讓公共生活發生,而公共空間最終的意義就在於能否有效地促進公共生活。

從這觀點出發,大眾對公共生活的追求其實是公共空間的大前題4,而公共空間都「有潛質」去成為凝聚公共生活的場所,讓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在同一個地方活動並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從而把社會上的個體連繫著,令社區建立,在不同層面發揮其重要性(註:在此我們只說「有潛質」是因為香港一些現有的公共空間不一定能凝聚公共生活) 。故此,公共空間應以凝聚公共生活為出發點—如果在公共空間裡沒有公共生活的發生,它只會像一個僅有軀殼但沒有靈魂的人般,僅僅存在而非真正活著。

香港同樣作為國際大都市,除了要有公共空間的「量」,也需要著重公共空間的質素,推動公共生活。這就可以令香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市民的生活質素,豐富城市的人文內涵,展現國際都市的色彩,在吸引外藉人士來投資居住之餘,成為香港市民真正的宜居之所。

參考資料
  1. Gehl, J. (1996) [Translated by K. Jo]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 Copenhagen: Arkitektens Forlag.

  2. 陳翠兒、陳麗喬、蔡宏興、吳啟聰、陳建國、何慶基 (2006) 。The逼City: 我們的空間。香港: 民政事務局。

  3. 規劃署 (2011)。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最後瀏覽日期: 2011年10月24日。

  4. Holmes, D. (2009)。London to invest £220 million in public spaces。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最後瀏覽日期: 2011年10月25日。

  5. Central Park Conservancy (2010)。About the Central Park Conservancy。最後瀏覽日期: 2011年10月25日。